首页 资讯 正文

全省首批!300公斤出口鲜杨梅飞赴新加坡

体育正文 207 0

全省首批!300公斤出口鲜杨梅飞赴新加坡

全省首批!300公斤出口鲜杨梅飞赴新加坡




翻土、播种、灌溉、育苗……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,一场春耕大戏徐徐拉开帷幕。田间地头,带有北斗导航的农机正在精准作业,滴灌带沿垄铺设如毛细血管般密布田野,智能灌溉系统精准调控水肥用量,科技的力量,无时无刻不在使这里的农耕生产向新变革。

图片

确保粮食增产,已然成为全社会的共识。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(tíchū)“开展吨粮田创建”,意味着通过创建“吨粮田”,挖掘现有耕地潜力,继续主攻粮食单产,将成为实现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。而(ér)所谓(suǒwèi)“吨粮田”,就是年粮食亩产达到一吨的农田(nóngtián)。

今年中央(zhōngyāng)一号文件提出,要聚焦主要(zhǔyào)粮油作物大面积(dàmiànjī)单产提升,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推动“良田、良种、良法、良机、良制”深度融合,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。

农为邦(bāng)本,本固邦宁。今天,请跟随小新一起去往广袤的内蒙古大地,来看中国中化如何打造万亩“吨粮田”科技(kējì)高产新样板。

田间“滴水生金(shēngjīn)” 玉米亩产“节节高

2025年,内蒙古自治区提出大面积单产提升“两个一千”行动(建设1000万亩(wànmǔ)单产提升示范区、辐射带动(dàidòng)1000万亩左右“吨粮田”),为区内稳定粮食生产(shēngchǎn)、提升单产水平提供(tígōng)切实有效的技术方案。

农田内(nèi)正在进行春耕灌溉

距内蒙古达拉特旗东南(dōngnán)58公里的侯家营子(yíngzi)村,这里地处黄河“几字弯”地带,年均降水量不足340毫米,灌溉节水(jiéshuǐ),是这里农业生产绕不开的“底线”。

中国中化率先在北方规模化(guīmóhuà)农田引进国际先进滴灌系统,结合所创建的(de)玉米灌溉决策模型,实现(shíxiàn)小流量精准灌溉,使出水量(chūshuǐliàng)达0.75升/小时。相比较(bǐjiào)普通农户使用的滴灌管出水量3升/小时,降到了原来的四分之一,且能达到正常用水需求。铺设在田里的小流量滴灌水管,被农户形容为“埋在地里的毛细血管”,能定时定量(dìngliàng)将水送到作物根部,结合精准的管理方案,实现“不多不少、滴得正好”。

“高性价比”的灌溉,是智慧平台与软件的精准(jīngzhǔn)调控。

农技人员使用自主开发的(de)MAP智农软件,播前绘制“养分地图”、为每块田定制施肥方案,播后设置(shèzhì)“滴水出苗”,确保苗齐苗壮(miáozhuàng)。进入拔节期后,管理团队(tuánduì)结合墒情、苗情和天气变化,动态调整水肥补给节奏。关键阶段会叠加采用“一喷多促”精准调控技术,精准补充微量元素和调节剂,为玉米稳产增产提供充足养分支撑(zhīchēng)。

农技人员(rényuán)通过智慧灌溉平台查看地块情况

“一亩地浇多少水,施多少肥,不是凭经验(jīngyàn)拍脑袋,而是数据在说话。”农艺师陈玉亮打开线上智慧(zhìhuì)农业平台(píngtái)介绍,平台基于多年服务农户积累的数据模型,结合土壤墒情、天气变化、苗情(miáoqíng)动态等信息,给出每块田该浇多少水、何时浇、怎么管的精准建议。

2024年高产示范农场玉米亩产(mǔchǎn)达到1016公斤,比(bǐ)周边(zhōubiān)农户平均高出20%左右。同时,每亩用水量仅为238立方米,节水约160立方米,在增产的同时节约了紧张的水资源。

良田(liángtián)变“吨粮田” 集成技术“立大功”

田间,北斗导航播种机缓缓驶过,株距误差控制在0.5厘米以内,播深误差不超过0.3厘米,播种、滴灌带铺设同步完成。团队还特别(tèbié)对种子进行了(le)精选分级(fēnjí)和二次包衣,提升种子抗逆性、促进出苗。

装载北斗导航(dǎoháng)的农机正在进行播种作业

藏(cáng)粮于地、藏粮于技。

中国(zhōngguó)中化集成(jíchéng)应用先进技术装备,集中连片推行北斗精准种植技术、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栽培技术、水肥(shuǐféi)一体化、绿色统防统治等高效集成服务,促进单产提升主推关键技术落地。

农技人员(rényuán)在技术服务中心进行土壤检测

除了提供全程的种植(zhòngzhí)技术支持,带动农户“种出好品质、卖出好价钱(jiàqián)”,中国中化同时(tóngshí)在推动社会化服务由产中向产前、产后延伸,为饲料生产工厂、马铃薯加工企业、牧草牧场等农业(nóngyè)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提供品质好、产量稳的优质农产品。

在(zài)创新采用的“单产提升(tíshēng)+社会化服务”模式下,2024年内蒙古全区“吨粮田”面积(miànjī)达到850万亩,粮食作物平均单产达到779.7斤/亩,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

达拉特旗副旗长阿木尔布拉格表示,“吨粮田”试点对于达拉特旗农业提质增效意义重大,不仅大幅(dàfú)提升了(le)粮食单产,更推动了地方农业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型。后续,达拉特旗计划以点带面,逐步扩大“吨粮田”打造范围(fànwéi),将成功经验推广至全旗,进一步夯实(hāngshí)国家(guójiā)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地位,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力量。

告别“单打独斗(dāndǎdúdòu)鼓起农民“钱袋子”

种给农民看(kàn),带着农民干。

“吨粮田”建设不仅提升了玉米单产,更推动了基层农业组织方式和农民参与(cānyù)方式的深刻变化。从脱贫攻坚(gōngjiān)的重点村,到如今(rújīn)技术和组织“双轮驱动”的示范片区,侯家营子(yíngzi)的变化写在了农田里,也写在了老百姓的账本上。

中国中化推动构建“政府+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联结机制(jīzhì),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,为其提供必要的农耕技术培训(jìshùpéixùn),统一品种、耕种(gēngzhòng)、管理与销售,既破解了“谁来种地、怎么种地”的现实难题,也(yě)实现了“小田变大田”,推动农业规模化、组织化、标准化发展。

农技人员在泵房控制室向(xiàng)农户讲解智能灌溉系统运作

村民付来忠自家的地就在侯家营子种植示范田中。他粗略算了一笔账:个人(rén)土地每年每亩稳定收益大约有1400元,腾出手来在农场打工,自己每月还能(néng)拿六千多元务工工资(gōngzī),“不光挣钱比以前多了,人也轻松了,还能跟着(gēnzhe)专家学技术。”

“吨粮田”项目以土地集约化改造为基础,搭配全程种植解决方案服务,如同给(gěi)传统农业装上了“智慧引擎”,实现了土地资源的(de)高效整合与优化配置。农户们告别了单打独斗(dāndǎdúdòu)的分散经营(jīngyíng)模式,以土地入股或流转结合务工的形式,深度融入现代农业生产链条。

这种创新模式,既为(wèi)农民筑牢了(le)稳定的收益保障,又通过规模化、专业化经营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。值得一提的是,土地(tǔdì)集约化改造还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,增加了实际耕种(gēngzhòng)面积,为村集体带来了额外收益。

全省首批!300公斤出口鲜杨梅飞赴新加坡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